融合了多種水果香氣與風味,故名為「百香果」,而台農一號因香氣風情萬種、酸香氣息迷人,口味上讓人念念不忘、特性上極適合加工製作,使其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品種之一! 雲林古坑的陳明助先生與賴美惠女士,栽種的台農一號,成熟後是深紫色果實,小巧的外型藏著澄黃飽滿的果肉、多汁又具香氣,讓人直吞口水,不論是鮮食、入菜或做成特調,口齒留香的餘韻讓人滿足。 百香果果肉有豐富的維生素C與維生素A,其中維生素A的含量是木瓜的兩倍以上,而眾多的黑色種子更富含膳食纖維,能夠幫助腸胃蠕動,在享用百香果時不妨細細咀嚼,增加口感外,能感受到更明顯的酸香滋味,若擔心腸胃不好消化,亦可打成果汁讓營養更易吸收。 <直接跟農夫買>的網友 Rex分享了他的私房吃法:取適量百香果肉和蒸熟的男爵馬鈴薯攪打成泥,加入少許新鮮檸檬汁與竹鹽增香提味,簡單快速的生菜沙拉醬就完成囉!它還可以取代梅粉,成為芭樂的合拍好夥伴,意外地對味呢! 明助與美惠,傳承上一代辛勤耕耘的11公頃農地,以天然湧泉孕育百香果、火龍果、葡萄柚、咖啡、香蕉、柳丁等作物。夫妻倆兒時記憶中,野外能採到許多百香果,那滋味,有澀有甜有酸香,為了找回那難以忘懷的美味,他們不僅斥資搭建棚架設施,更四處請益學習。 然而,實際走訪後發現,百香果普遍仍以慣行農法種植為主,已堅持多年有機農耕的夫妻倆不願走回頭路,決定自行研究,找出適合古坑當地水土與友善環境的生產方式。 極端氣候帶來過量雨水和異常高溫,讓果實授粉成功率受到嚴重影響,著果後還得面對果實蠅侵襲,夫妻倆勤換黏蠅板,並搭配費洛蒙防治;而蝸牛特別愛吃百香果嫩芽,傍晚時分,總能看見兩人穿梭藤蔓間撿蝸牛的身影。堅持有機不易,夫妻倆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護與土地共好的信念。 百香果由綠轉紫紅之時,美惠與明助會以人工辨識果實熟成狀況,一顆顆趁鮮採下,並貼心建議,嗜酸的朋友可以把握表皮尚未皺縮前享用;喜歡較為香甜、酸氣較為退去的朋友可以多放置約2~3天進行後熟,當果實轉為暗紫色且表皮微微皺縮時完熟度會更高;而喜歡體驗滋味多變的朋友,可以在不同時期享用百香果。體驗著味蕾變化,好似也感受到農人殷殷切切,等待作品滋味完美綻放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