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勝田、葉怡君夫妻位於嘉義布袋的蝦塭,以純雨水為循環養殖用水,蝦塭間輪流曬池,並混養草魚、虱目魚、烏魚、大頭鰱、豆仔魚等工作魚種,一分地五萬尾白蝦的養殖密度,僅約業界三分之一,空間寬廣不缺氧,白蝦不易集體生病,自然無須投藥;而不餵養過量飼料、讓白蝦可自由覓食的方式,底土殘留飼料及代謝物較少,搭配納豆菌分解氨氮物質,輔以溶氧機等儀器每日監測,不僅水質得以穩定控制,魚蝦腸胃也更健康!
秉持將土地歸還大自然的信念,夫妻倆僅留下工作所需空間,蝦塭旁任其蔓生的野草蘆葦叢中,棲息著水鴨、眼鏡蛇等野生動物,池間道路種有泰國檸檬、無花果、芭樂、迷迭香等多樣植物,不僅豔陽時陽光不會直曬泥土、暴雨時土壤不易沖刷流失,穿梭植物間的風低溫涼爽,當蝦塭水車將冷空氣打入水中時,溶氧率自然提高;讓蝦塭與周遭環境相輔相成的智慧,是十餘年養殖經驗的紮實累積。
對陳勝田與葉怡君夫妻來說,養殖不只是飼養,更是與這塊土地上的生物有情感牽連。蝦塭旁種植的豔紫荊,冬末春初第一片葉子誕生時,便要準備投放蝦苗;當葉片隨八月底東北季風吹落,白蝦最豐收之時即將到來;而待葉子掉盡、花勢最盛之時,也就到了捕撈季尾聲。 「大自然會用祂的姿態、祂的語言跟你對話,只是你有沒有時間去看祂」,順應節氣的樸實生活,夫妻倆心滿意足。
屋旁的紫薇開花了,今年的第一尾鮮甜白蝦,即將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