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直接跟農夫買)
在城市的邊陲角落,有一群長輩,他們曾是社會扶持下的受助者,如今卻主動翻轉手心,化身為溫暖的傳遞者。這是場關於「接住愛,也傳遞光」且沒有終點的暖心接力,他們用行動證明:年歲從不是限制,困頓也無法阻礙一顆願意助人的心。
這樣的善意循環,與「直接跟農夫買」發起的「糧食募集專案」所倡議的精神不謀而合——相信每一份被接住的溫飽,終將轉化為另一份回饋的力量,讓社會中的愛流動、不止息。

受助長輩欣喜地和我們分享自己加入的志工群組和即將參與的服務內容
不畏慢性病纏身,做志工守護鄰里
雙福基金會的服務對象有蓮奶奶,原是印尼富裕家庭的後代,卻因命運波折,在台灣過著簡樸的生活。丈夫過世後,她選擇獨自守著年輕時辛苦買下的小房子,不回印尼與親人團聚。雖然生活不易且慢性病纏身,但她始終面帶笑容、樂觀地面對生活,更熱衷參與社區事務:歷屆里長有需要,她從不推辭;擔任街道清潔志工時,她總是穿戴一身齊整行頭挺身而出。她認為做志工不僅能幫助到其他有需要人,還能讓自己每天都與鄰里保持連結,晚年生活並不孤單。
對她而言,每一次把掃帚推出門口,不僅清潔了門面,更是一種面對生命的方式——用勞動與笑容,清掃內心的孤寂。

受訪尾聲,有蓮奶奶大方地套上她整副志工「裝備」,為我們演示她的服務日常
把他鄉當故鄉,化身為最暖心的鄰居
來自印尼的華僑燕仔婆婆,自踏入南機場的第一天起,就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她除了用雙手打掃、端菜、清潔,更用足生命灌溉這片她選擇落腳的土地。受訪那天,她和<直接跟農夫買>出訪團隊聊著聊著,卻突然愣了一下,驚覺鄰居—那位雙眼失明、腳又受傷的奶奶還沒吃飯!便立刻站起、拎起餐點、匆匆奔去。這一切不是計劃中的行動,而是利他精神深植內心的直覺反應。這樣的反應其實是一種根深柢固的生命習慣:年輕時的她為了養家活口,每日兼三、四份工,即使徹夜未眠,隔天依然堅持起早擔任導護媽媽。她從未認為自己助人的行為是件了不起的事,只憑著一股骨子裡的信念活著——哪怕出身貧苦、哪怕手上沒有多餘金錢,她始終相信「施比受更有福」。生而為人,只要願意出一份力,就有能力讓世界更好;這樣的精神,是無聲的慈悲,也是持續發酵的希望。

總把他人需求視為己任的燕仔婆婆,擔心鄰居捱餓,著急地把午餐送到鄰居手中
曾經的被陪伴者,轉身用行動回報溫暖
南機場的筱東爺爺,是樂活園地在地志工的熟面孔。每天飯點前他就會準時出現在供餐現場,協助打飯、整理環境;年歲雖長,動作卻俐落敏捷。南機場不僅是他飽餐的地方,也是他與世界連結的重要據點,讓他能重新找回自我價值。爺爺能站在樂活園地為其他人打飯,是因為曾經有人願意為他舀起第一匙湯;因此,他認為人不能悶著頭活,要互相幫忙、才不會被孤單吞噬。害羞的筱東爺爺從最初不擅言詞、安靜地站在牆邊等待餐點,到主動走向廚房幫忙盛飯,他用自己的改變,回應這個社會曾給予他的光與暖。

筱東爺爺雖不擅言詞、做起事來卻十分井然有序,用實際行動來回饋社會的善意
愛的傳遞,讓「善」能不斷循環
正因為有「糧食募集專案」這樣穩定支持的力量,長輩們得以不為三餐所苦,心無罣礙地將愛與關注投在社區服務上、成為他人生命中可靠的一雙手。這些不老天使的故事,是愛與希望最動人的證明——他們沒有等候改變,而是選擇成為那道啟動改變的熠熠星光,讓每一份被接住的善意成為另一份力量的起點;而每一份關懷的延續,都在在印證著,我們的社會正往更加柔軟與溫暖的方向穩定發展著。
歡迎將力量化為行動 一起點亮「善」的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