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LINE好友,領取3%新朋友援農購物金
馬上領取→

一顆柚子揭開兩代孤獨

糧食募集關懷紀錄

(撰文/攝影:直接跟農夫買)


每到中秋,餐桌上的柚子,總帶著期盼遊子歸鄉的寓意。它的圓潤,象徵一家團圓;它躺在桌上的身影,卻也成為長輩孤單等待的印記。在台灣,許多獨居長者的人生,像極了一顆靜靜擺放在角落的柚子,看似安穩,卻不著痕跡、慢慢地任憑時間風乾。

因此,<直接跟農夫買>堅持付諸行動,透過「糧食募集專案」讓節慶的禮物不再是親友之間的交換,而是社會的一份惦記,希望食材除了用以果腹,更能創造施者與受者之間的溫暖連結。

一塊月餅、一顆柚子,能讓孤老的餐桌多一些溫飽,也讓弱勢長輩在節日裡,感受到自己並未被社會遺落。


三段不同的人生,映照相同的孤單等待

❶浮萍般的人生,盼一顆柚子的惦記

92歲的碧娥奶奶,是南機場樂活園地的老面孔。奶奶自出生40天便被送作童養媳,她的人生,就像被推上陌生旅途的遊子:不是因為遠行,而是因「無處能回」。

童年時,她因家境貧苦,需靠自己在荒地裡撿地瓜果腹;青年時,更需要透過一針一線的裁縫工事以及身兼保母...等多重職務養活來自己;後來成家,以為終於能落地生根,卻在丈夫早逝後,再度被迫漂泊。如今,聽力衰退、手足凋零,只剩她與兒子相依為命。

但命運並未放過她。兒子這唯一的依靠,卻被醫生診斷出「社會恐懼症」,長年難以與人互動,無法在職場立足;雪上加霜的是,即便透過方荷生里長輔導、獲得了就業機會,近日又因傷口感染開刀,只能在家靜養。碧娥奶奶和兒子於此嘗盡了被疾病綑綁的孤立。

碧娥奶奶的一生就像浮萍,活在台北一輩子,卻無法擁有完整的家。每到中秋節慶,社福單位送來的柚子靜靜安放在桌上,就像在撫慰著她:這段曾為家庭拚搏、為生存打拚過的生命,仍有人惦記。


碧娥奶奶因身體機能退化,在訪過程中,極為吃力地聆聽我們吐出的一字一句


❷從貨運掌舵者,成了孤床的守望者

77歲的阿規爺爺,年輕時曾是貨運公司的經營者,與胞兄感情緊密,共住祖厝,生活算得上穩定。

然而命運卻不從人意地急轉直下:中風對身體的摧殘和心理的打擊,房產因姪子的擅自抵押而失去,摯愛的兄長隨後過世,太太因沉迷賭博揮霍積蓄,最終走上離婚之途。中風後遺症帶來的暈眩與聽力受損,更迫使他放下方向盤,從此再無工作的舞台。

落腳南機場之初,他只能租住在簡陋地下室;然而好景不常,一場大火,又燒盡了唯一的棲身之所和本以為有機會重生的希望。雖在里長與梅香姊的協助下暫獲安頓,但身體狀況仍讓他日復一日只能臥床休養。擔心拖累他人,爺爺婉拒參加梅香姊盛情邀約的長者出遊活動;鄰里往來又僅剩有去無回的借錢事宜,導致他漸漸封閉自己,只靠滑手機打發時間。

談起節慶,他苦笑表示,從小就沒什麼過節的印象。如今為了控制病情,柚子也不能多吃,更不敢奢望能體驗中秋的熱鬧氛圍。但他說,南機場每日的供餐,以及特別的年節食物,是自己生活裡最難得的期待。

每逢有人伸出援手,他總會誠心祝福一句:「祝你們事業成功!」這句質樸的話語,其實蘊含著日暮西山的長者對社會唯一能給出的回饋——把無盡感謝化為簡短祝福。


阿規爺爺平淡地陳述自己的多舛人生


❸從三合院的柚香,到獨坐暗巷的身影

81歲的阿鳳阿嬤,是雙福基金會長期陪伴的長輩。提起剛被送往精神病弱者照護機構的女兒,她忍不住落淚:「她一天到晚亂跑、摔倒,我受不了,我已經81歲了,實在沒有心力再照顧她。」多年來,她獨自照顧癱瘓的丈夫與精神異常的女兒,如今雖然隨著丈夫的離世和女兒的被安置而放下重擔,心裡仍常泛起難以言說的酸楚。

阿鳳阿嬤的中秋記憶卻不全是孤單。年輕時住在屏東,總和先生帶著孩子去廟口看表演,廟埕燈火與夜市叫賣聲熱鬧非凡;晚間回到三合院,全家人聚坐,一邊享用月餅與柚子,一邊聊天說笑。孩子們在院子裡奔跑,手裡拿著剝好的柚子瓣,那清香混著月光,是她最難忘的節日氣味。

搬到桃園後,丈夫做水泥工,她進紡織廠打工;工廠倒閉後,她靠拾荒養活孫子女。「雖然一天撿回收才兩三百塊,但至少能讓孩子們吃得飽。」她語氣裡仍帶著一點自力更生的驕傲。雖然仍有另名兒子希望能把阿鳳阿嬤接到家裡同住,但阿嬤體諒子孫生活艱難,不願增加他們負擔仍堅持獨居。她說今年中秋沒有特別想法,「有兒孫來探望就很開心」。

每當收到基金會與<直接跟農夫買>送來的柚子、地瓜或香蕉,她總滿心感謝。因為這些食材不只是供應她的三餐能溫飽,更像一道光,提醒她,這段曾在田裡彎腰、在工廠拚搏過的生命,依舊值得被尊重與記住。


阿鳳阿嬤談起照顧已逝丈夫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兒的日子時,難掩情緒地在我們面前潰堤


獨老的故事,是兩面呼應

獨老的寂寥,與年輕世代的北漂,其實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都是離家之後的無奈。今日的青年,多半也在他鄉打拼,都市裡的燈火通明,掩不住離鄉遊子的漂泊;鄉村裡的安靜黃昏,藏著長輩的守候。柚子靜躺在空蕩的房子裡,像一顆遙寄的心,無聲地問著:你今年能回來嗎?

也許,我們不能時時回到家鄉,但我們能為社會打造互助氛圍,主動伸手為這些在歲月裡孤立無援的長輩多添一份支援:支持他們的餐桌,就像為自己未來的老年生活預存一份守候與希望,因為「今日助老」,其實就是「明日自助」。

這個中秋,當你剝開一顆柚子,不妨想起:它的清香,即是某位長輩對團圓記憶的甜美餘韻;它的甘甜,不斷提醒著我們,把獨老年輕時對社會付諸的貢獻,化為歲月回甘的陪伴。


如果您也認同這份信念
歡迎將力量化為行動 一起點亮「善」的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