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LINE好友,領取3%新朋友援農購物金
馬上領取→

弱勢糧食募集企劃-<幸福基金會友愛家園>

產地日記
「我只想讓憨兒們有一個溫暖的家, 我知道還有很多憨兒沒有地方去。」

-幸福基金會創辦人明珠媽媽


走進幸福基金會,創辦人明珠媽媽熱情的招呼我們,「很謝謝你們願意過來看看!」說起成立幸福基金會的過程,主要的原因跟他自身的經歷很有關聯,因為丈夫的妹妹同樣也是憨兒,在照顧的過程中他們發現目前社會上提供憨兒全天照顧的單位少之又少,於是在其他家長的協助以及相關學者的奔走之下,花了3年的時間,於108年完成了他們的第一個夢想:創建幸福基金會友愛家園。

明珠媽媽(中)將友愛家園中的每一位憨兒都當作自己的兒女照顧


把憨兒當成自己孩子,透過學習期盼能融入社會

投入社福界超過28年歲月的明珠媽媽,期待這邊的每個工作人員都能把憨兒們當作自己的小孩,「除了能將他們視如己出之外,他們確實在心智年齡上還停留在大班~小一的程度。」在友愛家園裡,目前收留70位院生,而其中有超過1/3是超過45歲以上的憨兒,大部分都是中度智能障礙的學員。

其實對幸福基金會來說,每天照顧70位院生的生活就佔掉大部分的工時,但他們不以此滿足,因為想做的更多,他們最終的目標是希望協助憨兒有朝一日可以重回社會的體制內。因此規劃了8個學習內容:

生活自理、定期醫療保健:協助建立日常生活習慣,並提升身體機能
清潔工作:提供工作獎勵金來鼓勵參與日常環境維護,並建立衛生觀念
職業培訓:透過摺金紙、裝筆袋等代工工作,培養適應職場的工作模式
社區適應:與鄰近社區交流,增加與社會大眾互動、對話的機會
社團活動:透過打擊樂團、桌遊等活動,幫助培養個人興趣
藝術療癒:藉由藝術創作,發覺內心渴望並進一步療癒心靈
人際互動課程:透過肢體碰觸及團隊合作,學習適當的人際溝通互動
天空農場:參與園區頂樓的植栽農場,藉由種植培養觀察力

宿舍即是憨兒們的家,早餐和晚餐都會在家裡共食


清潔工作也是每日例行的工作之一,社工用顏色及圖案協助憨兒區分打掃區域


由憨兒組成的擊鼓隊,正在為即將到來的表演做練習


建立每日固定作息,將工作融入生活當中

明珠媽媽認為,建立固定的生活作息,對於增加憨兒的情緒穩定度很有幫助,所以特別排了每天的作息表,利用淺顯易懂的圖卡標示每天要做的事情,甚至連吃飯的場地也有特別規劃,早餐和晚餐回到家裡(宿舍)吃,午餐在工作(教室)的地方用餐,盡量做到與外界生活沒有差異。而基金會也透過工作的教導,培養憨兒對工作和薪水的認知,進一步輔導他們學習一技之長,透過工作模式的建立,拉近他們融入現實社會的距離。

用簡單圖卡規範每天固定的作息時間


從簡單的工作培力,慢慢增加受助者進入社會職場的信心


延續服務的時間,希望有朝一日成立照護之家

友愛家園目前服務的對象年齡設定在18-65歲的憨兒,我們詢問基金會為什麼會設定這個區間,原來是18歲以下憨兒都算是學生的身分,由教育部協助輔導,屬於義務教育的範圍;而65歲以上很多都已經退化到機構沒辦法醫療照顧的狀況(憨兒平均比實際年齡退化15歲左右),且需要較特殊的老年照護。為此明珠媽媽期待能成立照護之家,有相關的醫療器材能提供相對應的協助,幫助憨兒走完最後的人生。

發現機構需求,提供憨兒每日三餐的飲食及營養

<直接跟農夫買>尋找台灣有餐食需求的弱勢團體,提供他們協助,藉由好的飲食來改善飢餓和營養不足的問題,並且透過每月的糧食採購,與農友一起面對因氣候變遷或市場機制導致的農產品滯銷、格外品浪費的問題。幸福基金會友愛家園每日提供210份餐食及水果,需要使用大量的生鮮食材,雖有在網站上募集相關物資,但品項及來源並無法穩定滿足供餐所需,不足的部份都會額外消耗數十萬的預算來採購食材。若能透糧食募集企劃來分擔友愛家園的食材需求壓力,就能將資源和心力用於提供更完善的服務給更多的憨兒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