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枸杞具多種營養價值,是藥食同源的良品,長期被視為滋補的食材之一。
(採訪整理/趙敏 專業分享與審稿/中華民國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名譽理事長馬逸才、正原有機國際有限公司行銷專員王宜屏)
小小的枸杞在營養學上竟包含類胡蘿蔔素、類黃酮、多醣、多酚,以及維生素C。你知道枸杞從哪裡來嗎?市面上販售的枸杞眾多,挑選時有哪些小技巧?
高緯度、日照長,孕育甜美紅果實
根據中華民國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名譽理事長馬逸才指出,臺灣市面上超過98%的枸杞來自中國。中國具備大規模種植的產地與得天獨厚的環境,其中,以寧夏、青海、新疆、內蒙古、甘肅及河北為主要產地。
青海海拔高、日照長,是枸杞生長的理想環境。馬逸才曾多次到青海省德令哈市,「那裡海拔高度大概3000公尺,清晨6點就有太陽,到了晚上10點太陽才下山。」枸杞的產期約在每年的6、7月,「有高山的水源灌溉、日照長和肥沃的土壤,非常適合種植枸杞。」
在外觀與甜度上,熟悉中藥材的馬逸才指出不同地區的枸杞的差異。青海與新疆的枸杞顆粒較圓、甜度較甜,買回來最好冷藏保存,避免放在室溫下,因1~2週就會回潮,果乾會變得比較軟;寧夏則位於中國西北部,枸杞偏長條形,甜度比較沒那麼甜,也比較乾,放常溫短時間不容易受潮,但要久放還是必須冷藏。
臺灣也有在臺北、桃園、苗栗、雲林和嘉義等地栽培少量枸杞,馬逸才說,曾派人去看過,但是種植規模較小,因此還是選擇進口,「緯度、氣候、土壤都是道地藥材的必要條件。」正原有機行銷專員王宜屏說,目前全臺的枸杞種植面積加起來不到10公頃,相當珍貴稀少;為求穩定供給,進口商還是會選擇從中國進口優質的枸杞。

從採摘到封裝,正常無燻硫枸杞的加工之路
採摘枸杞後,通常會經過分級、篩選、去除果柄、清洗後經陽光曝曬,再進到太陽能烘道乾燥、包裝等流程。王宜屏補充,加工過程中還會去除小石子和葉子,並用色選機篩選,另也會做靜電毛髮分離,確保去除枸杞上沾附的毛絮或毛髮,金屬探測器則用來排除金屬異物,並經過紫外線殺菌,最後裝袋。
枸杞果皮較薄易破,需人工一顆顆剪果。正原有機的枸杞受到直接跟農夫買團隊認可,需經過2~3天自然晾曬、去除雜質和不良果後,再以紫外線滅菌,比起高溫乾燥更能保留風味及營養。
然而,有部分業者為了追求外觀,會使用硫磺燻蒸。「燻硫的枸杞賣相雖然好,但容易有刺鼻味,顏色也過度鮮豔。」馬逸才強調,目前進口到臺灣的枸杞屬於食品,必須通過411項農藥殘留、重金屬和二氧化硫檢驗,「臺灣的把關很嚴格,不肖業者燻硫反而在邊境就被擋住,就算進入臺灣也不會被市場接受,現今在臺灣已經非常不容易看到燻硫的枸杞。」
正常的枸杞呈暗紅色,燻硫的枸杞顏色異常鮮豔,聞起來會有刺鼻味。(圖片提供/正原有機國際有限公司)
市面上枸杞琳瑯滿目,有散裝、袋裝,中藥房、傳統市場與超市等都有販售,究竟消費者該如何選擇?馬逸才建議,盡量選擇有冷藏設備的中藥房或大型超市,而且最好選擇有包裝並揭露品名、製造日期、有效期限、容量、成分、廠商的名稱、地址和電話等;至於散裝販售或無標示來源的枸杞,風險就比較高。
直接跟農夫買善盡幫消費者把關的責任,因此輔以有機農產品驗證資訊。例如,正原有機國際的的枸杞來自中國青海,在臺灣分裝,有第三方驗證單位驗證正原國際所屬的加工廠「綠指南貿易有限公司」,確保消費者買到的都是安心的產品。
不藏私妙招:五官辨識枸杞
1.觸感:好的枸杞應該要有適度的彈性與飽滿度,表示含水量適中。枸杞摸起來應該是乾的、粒粒分明,「掬起一把,然後把它放回去,落下時會有互相碰撞的聲音,表示乾度是夠的。」馬逸才提醒。
2.看色澤:天然的枸杞呈暗紅色、有層次者為佳,過度鮮紅則需留意是否經過燻硫。
3.聞氣味:應有淡淡的果香;如果有刺鼻酸味,可能經過燻硫。
4.嘗味道:試吃枸杞,帶有正常的甘甜味是首選。
枸杞菊花茶廣受維持營養與健康者的喜愛,但枸杞對於特定體質,如糖尿病病人、高血壓或身體正在發炎的人,建議食用前先諮詢醫療專業人員。
養生良品非萬靈丹,這些人食用要注意
枸杞從數千公里外的高原來到我們的茶杯、燉湯碗中,藥食兩用的特性讓它自然融於日常佳餚。根據《本草綱目》記載,枸杞對於視力保健有益,馬逸才笑說,自己去看眼科時也常被醫師提醒:「你是中藥商,要常吃枸杞。」
最後,提醒大家,枸杞雖然好,但並非人人適合。王宜屏建議,枸杞一天食用控制在約20公克,對人體比較不會有負擔,有糖尿病、高血壓、脾胃較虛弱、身體正在發炎或感染的人,比較不建議食用過量;馬逸才也提醒,體質陰虛火旺,例如夜間經常盜汗、口乾舌燥或失眠者,也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