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鯛是經選育、以指定方式飼養的優質化吳郭魚,適合多元的料理方式。料理台灣鯛首推抹鹽後乾煎,可品嘗細緻魚肉、Q彈帶嚼勁魚皮;也可以蔥段、薑片蒸煮,品嘗魚肉的多汁鮮嫩,或是切片煮魚湯、魚粥都很適合。
肉質好吃關鍵為五分飽策略,維持魚兒再覓食的活動能力
夥伴-周志亮與蔡阿玉夫妻倆,在台南學甲養殖台灣鯛,每天早晨與傍晚都會巡視養殖池、看水色、投放餌料。夫妻倆十分互補,靦腆的志亮負責養殖大小事,拜訪當天靜靜地在一旁沏茶,由活潑開朗的阿玉作為代言人。提到自家鯛魚好吃關鍵:「只讓台灣鯛吃五分飽,慢養成就扎實肉質!」五分飽策略是讓魚兒自食其力,保有再覓食的活動能力,而足夠的運動量會讓魚兒代謝更好,讓魚肉更Q彈鮮美!而重視環境保護與水質的志亮,為避免抽取深層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採用雨水循環養殖,認為水池與水體就像農田一般,需要輪作與休養生息,因此收成後先靜置水體,投放益生菌,待池中氨氮分解後,再引置其他經6~12個月曝曬殺菌完成的池子,重新展開養殖的新循環。
榮獲神農獎與永續水產養殖認證ASC
養殖經驗超過40年的夫妻倆,以「糧食第一線供應者」自居!認為生產健康安心的食物是生產者對消費者的責任,因此堅守高標準養殖台灣鯛,並於2013年取得神農獎與可通行全球水產市場的「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認證」(Aquaculture Stewardship Council, ASC)。取得ASC認證不容易,從養殖到餐桌整個供應鏈皆具備「環境永續與社會責任」,才能於成品貼上屬於ASC認證之殊榮。而目前全球通過ASC吳郭魚養殖認證約有30戶,其中有6戶來自南瀛養殖生產協會,而現任該協會理事長的阿玉仍持續協助團隊夥伴取得該認證,期待讓台灣鯛游進世界各地,讓更多人見識台灣養殖業的硬實力。
提到推廣ASC認證水產品最困難之處,仍是成本較高。不願低價競爭的阿玉也非常慎選合作夥伴,逐漸養出一群懂吃也懂背後價值的饕客。支持者告訴她:「吃好一點也許當下多花一點,但回饋給身體的健康與快樂是一輩子的!我寧可吃好一點,也不要把賺的錢給醫生!」一段暖心的話,讓「糧食第一線供應者」自居的志亮與阿玉,持續堅定生產有社會責任的水產品。